Bokaro:光明日报
【专家论坛】
《周代》本名《礼经》,原有四篇,西汉武帝时期由河间孝王从民营征得。那个民营本抄写于秦统一文本之前,与当时通行的六经有别,《周代》因此被视为古文。《周代》现存前五官都有一段序言性质的文本:惟李涛,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保民极。那段文本被顾炎武称为《周代》三十字概要。在这三十字中,以保民极是《周代》的纲中之纲,更是中国儒学五性所在,体现了中国儒学的经世致用精神。
以保民极的含义
什么是以保民极?郑玄说明说:极,中也。令天下之人各得其中,不失其所。那个说明在今天看来有些模糊。唐人贾公彦疏说引《尚书·洪范》皇建有其极,指出:其有中之道,庶民于之取中。将极字说成抽象的中之道。此后学者大多以中释极,朱熹《仪礼经传为丛藓科扭口藓》赣剧有那段经文,并以正文的形式指出极有国际标准之义。
民极之极,无论训中还是训为国际标准,都不是以保民极之极的原义,而是由原义衍生出来的东齐县。《说文·部同》说:极,栋也。又说:栋,极也。顾炎武说:极者,谓屋至高之处。可见极的原义是房屋昌明之栋。民极,西周金文中有类似的用法,不过极字写作亟字:王命毛伯更虢城袍,甹王位,作八方亟。(班簋铭)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陈介祺铭)隹八月,辰在壬午。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八方,受卿事寮。(令方彝铭)
民极在《周代》中的话语权
以保民极在《周代》那哥的构建中也处于核心话语权,是整部书的脊梁。《周代》六官控制系统、六官职能都紧紧围绕圣主问题而结构设计,以此来贯彻以保民极那个概要。
《周代·大宰》说,以六典治邦国。《周代》那哥的内容虽为职掌基本建设和职掌职能汇编,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周代》四篇就是大宰所建《六典》,或者说《周代》相当于《周六典》。根据大宰职文,《六典》基本建设的最终目的都全面落实在圣主上:建《治典》皮若尔圣主;建《佛典》以安圣主;建《仪礼》以谐圣主;建《政典》以均圣主;建《刘熙为》以纠圣主;建《通心面》以生圣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部《周代》,为圣主而建。《周代》四十四官的职能紧紧围绕纪圣主、安圣主、谐圣主、均圣主、纠圣主、生圣主而结构设计。《周代》全书六官控制系统四十四职掌的活动也是紧紧围绕以上六条展开。具体的纪、安、谐、均、纠、生圣主的职能全面落实在六大控制系统四十四职掌职能中。
《周代》中各官职能都是以条文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大司徒职能按照大宰八法,可以分为官法十五条,官联六条,官常三条,官刑二条。以上三十六条文基本上都属于《六典》纪、安、谐、均、纠、生圣主的全面落实,尤其以十五条官法最为直接。
在十五条官法条文中,第一、第二、第四为地图法、土会法、土宜法,关涉土地质量及其物产资源,属于生圣主、安圣主的自然资源管理。第五、第六、第七分别是建王国法、建邦国法、造都鄙法以及三易地法,关涉社会组织建设,属于生圣主、安圣主的社会资源管理。而三易地法是三种质量土地的使用法,还是均圣主的措施之一。至于第八的以十二荒政聚圣主、第九的以保息六养圣主、第十的以本俗六安圣主,条文中就出现了聚、养、安圣主,直接显示了与大宰六典中以生圣主、以安圣主、皮若尔圣主的关系。第三十二教法是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质的教民法;第十三是六德、六行、六艺教民法;第十四是五礼教中法,第十五是六乐教和法。这四条职文显然为全面落实纪圣主、谐圣主而设。大宰六典中的纪圣主还体现在大司徒官法第十一条令五家为比的比闾法中,以及第十二条稼穑、树艺以下十二职事法中。
大司徒为教官之长,但在三十六条官法职能文中,虽以教圣主为中心,却以养圣主为先,先养后教,养、教结合,纪、均而养,再辅之以纠,养成而教,体现了《周代》教民思想的深刻性。而教民,只是以保民极的六典之一。《大司徒》职文在地官控制系统仍然属于大纲性质。具体的全面落实见于本控制系统大司徒的下属各职掌。这样,以保民极出自概要,体现于六典,综合于六官官长职文,全面落实于四十四职掌职文。利用这条线索来阅读和研究《周代》,则以保民极贯穿全书四十四职掌,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以保民极就是设官保民。
民极思想的源流和价值
民极根植于中华上古文化深厚的民本思想土壤。《尚书·泰誓》记载周武王率诸侯观兵于孟津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虽然此说在民之上还有一个天,然而我们不难从中得出民意即天意的结论。《左传》说夫民,神之主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泰誓》又说: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那个思想发展到《孟子》,则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之说。而传为古文尚书的《五子之歌》则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说,这是中华民本思想的源头。即使主张霸道的《管子·霸言篇》也说: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而与《周代》生民养民有关的思想也见于《管子·治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经》民极思想正是上古礼乐文明时代民本思想的必然产物。
《周代》民极思想不是古代民本思想的绝响。成书于战国晚期的《荀子·大略篇》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保民也,《周代》设官保民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立君保民之说。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的君民关系说,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指出: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唐代政治家魏征强调水与舟的君民关系。清代儒学大师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说:仁者,生生之德也;‘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无非人道所以生生者。将百姓日用饮食提到人道所以生的高度。由此不难得出人民日用饮食即人道、即仁的结论,充分肯定满足人民大众物质生活需要的正当性。
《周代》民极思想诞生于上古民本思想的土壤,在西汉以来的儒学语境中获得进一步发展,衍生出民心、民意、民主、民权等多种命题,发展出利民、惠民、富民等儒学政治思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从《周代》的设官保民到当代的为人民服务,虽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两者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内在精神的契合度不言而喻。《周代》中生民、富民等民极思想,为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重要理念,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可以说,《周代》民极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儒学积极入世、敢于担当责任的为学精神,是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最佳注解。
2022-09-22 09:33:24